林学院举办森林碳汇计量监测预估学术报告 助力双碳领域人才培养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学院新闻
作者: | 发布时间: 2025-07-24 | 浏览次数: 10

7 23 日,林学院于岱宗校区稷晖楼 406 会议室举办学术交流报告会,特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李海奎研究员作题为 森林碳汇计量监测预估:数据,模型和方法的报告。学院部分师生参加活动,共同聚焦森林碳汇领域的核心理论与技术应用。



李海奎研究员围绕森林碳汇计量监测预估的核心主题,从基本概念、方法体系、建模方法及应用场景四个维度展开讲解。在基本概念环节,他清晰界定了碳储量、碳汇、碳汇潜力等关键术语,强调碳储量是特定碳库的碳元素储存总量,碳汇则是单位时间内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,同时指出当前碳汇潜力估算存在概念与方法差异的问题。方法体系部分,他详细阐述了不同尺度的计量范围,明确了乔木林、灌木林等计量对象及生物量碳库、死有机质碳库等 5 大碳库的计量重点,并介绍了地面调查数据、遥感数据等支撑数据类型,以及异速模型、生长模型等核心模型。在建模方法环节,李海奎研究员重点讲解了统计模型、遥感模型等模型种类,结合林业行业标准生物量模型范例,阐述了解释变量筛选的逐步回归法、方差膨胀系数等方法,以及线性与非线性模型的拟合技巧,强调模型评价需关注确定系数、平均预估误差等指标。他还分享了国家尺度森林植被碳储量数据库、模型库构建的阶段性成果,包括 41 个优势树种的 186 套生长模型系及 5874 个尺度兼容与树种融合转换模型,相关成果已发表于权威期刊。


 

报告最后,李海奎研究员结合应用实例,说明森林碳汇计量在国家履约、地方双碳目标、林业工程评估及碳汇交易中的重要作用,并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交流,耐心解答大家提出的问题。

 



此次报告会为师生搭建了接触行业前沿的平台,系统呈现了森林碳汇计量监测的理论与技术体系,加深了对碳汇科学在双碳目标中核心作用的认识。下一步,林学院将持续推进学术交流活动,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动,助力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深度融合,为培养双碳领域专业人才奠定坚实基础。

供稿审核:李永峰

责任编辑:李坤

终审:赵明月